代理记账报税公司 https://www.yfcsgw.com/dailijizhang.html 日系车减配,是国内市场最热的一个话题。 国内市场销售的日系车相比于欧美市场,的确在产品用料本质上有一定程度的缩水,缩水点主要是白车身架构。 比如说在欧美日(参数丨图片)市场销售的车辆用的是强度更高的高强度钢材,到了国内就换成强度相对低下的钢材,并且占比也会更少。 同时比如说防撞梁的用料、厚度也都会缩水。 这种情况就不一一列举具体车型,因为这一情况不仅仅出现在日系车上,当年的宝来也出现过用“泡沫防撞梁”的问题。 我们需要正反两面思考问题。 这种减配问题,为什么更多的出现在国内市场? 从企业角度来看,不应该以区域来界定用户的三六九等,毕竟定价是相同的,对于企业来说有销量、有利润足够了。 所以理论上来说,全球各地的对待策略,成熟的企业都是一个态度,一个运营标准。 那么为什么在国内又会有更多的问题出现呢? 最早有一个关于桑塔纳的故事,当年德国定价准备全球统一,在国内准备定价8万,但上海大众(旧称)考虑到各方面的原因,将定价放在了20万级。 意思是,企业虽然站在全球统一高度考虑市场,但各地都有各地的诉求。 我们今天看到的日系车减配,问题真的在丰田、本田、日产这些企业吗?是,但不完全是,这应该是最理性的解释。 外资企业想要在中国市场卖车,最早只有两个方式,一个是在国内建厂,成立合资公司,另一个是进口。 进口存在几个问题,流程麻烦、货运速度慢,影响的是整体在国内市场发展的速度,毕竟当年预测国内市场就是一个超大型汽车市场。 所以只能依赖合资。 比如说丰田,国内一汽丰田、广汽丰田两家合资公司,卖一台车,丰田只能拿走50%的利润,另一半利润需要留在国内市场。 那么好了,普通家用车的定价,基本上已经是全球定价统一化。 也就是说,丰田在国内卖一台卡罗拉的利润,理论上要比日本低,毕竟有合资公司来共同分享利润。 同样的销售动作,利润低了,就要找地方找回来,所以减配问题就会出现,而减配的意见是相互达成的,毕竟合资双方都有股东。 举个例子,要把8mm的防撞梁减配成3mm,是需要双方都要确认的,毕竟设计、采购层层审批。 我认为,合资公司时代应该过去,全面放开市场,才是对消费者最大的保护,股比的放开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,它能够让人清楚的看到企业的诚意。 华晨宝马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。 拿到75%股权的宝马,开始迅速国产X5车型,而国产X5之后并没有选择降低价格,反而在一部分地方的用料进行了缩水,由宝马完全主导的这台中大型SUV到来是为什么一清二楚,就是为了在中国市场收割更多的人群。 合资公司既是在配合又是在制衡,从目前来看,日系车在国内的减配行为,既有日系车的问题在其中,也有另一方的原因。 还是那句话,改动设计图纸、生产图纸是需要双方核对的,并非单方面行为。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